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:中国互联网健康科普的规范化之路

2025-07-15

       四川省近日发布的《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》,以十条刚性约束为行业立规,直指虚假信息泛滥、商业带货乱象、账号资质混乱等沉疴。这份清单的出台,不仅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切实回应,更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:在流量至上的互联网时代,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健康科普?当伪科学披上白大褂的外衣,当专业权威沦为流量变现的工具,规范化的健康科普已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

一、乱象丛生:当科普沦为流量生意

据新华每日电讯《伪科普“网红医生抹黑“白大褂——互联网医疗科普乱象调查》报道,在某短视频平台,一位自称神经康复科专家的主播,在讲解中风康复时弹出维生素胶囊购买链接,这款标注限时促销的产品实为普通糖果;某平台认证的妇科医生大谈男士T恤穿搭,骨科医生推销美容产品,专业身份与带货内容形成荒诞对比。这些乱象背后,是流量经济对专业底线的侵蚀。数据显示,全国10.74亿网络视听用户中,92.1%曾接触健康科普内容,但63%的观众难以辨别真伪。当安徽淮南的迟某军们虚构国家一级营养师头衔,将保健品包装成神药时,公众健康已沦为灰色产业链的牺牲品。

图片1.png

医疗科普的异化,本质是专业权威的货币化。某文化中介从业者透露,头部网红医生的暗广植入费用高达单条数万元,带货抽佣比例可达六成。这种暗度陈仓的商业模式,让本应守护健康的科普内容沦为软广载体,甚至衍生出药托刷评、虚假病例等完整链条。更令人警觉的是,部分平台对医疗资质审核的漏洞,使得仅凭白大褂和手术服元素就能打造伪专家人设,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污染。

二、规范之刃:重塑科普的公信力根基

四川省清单明确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广告,这一条款直击行业痛点。上海率先试点的负面清单已显现成效,通过强制标注信息来源、禁止跨专业带货等措施,将科普内容与商业行为严格切割。这种规范不是限制,而是对专业价值的保护。正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专家所言,当伪科普挤占流量空间,真正严谨的科普反而被边缘化,规范化的意义正在于为真科学腾出传播通道。

账号管理是另一关键抓手。清单要求医务人员开设自媒体需经单位申报,禁止退休医生沿用原职务信息。这种实名制管理,既避免了飞刀医生式的身份滥用,也倒逼医疗机构加强内容审核。某三甲医院已建立科普账号备案制度,对高流量科室实施更严格监管。当医生的专业身份与科普内容形成强绑定,公众的信任基础将得以重建。

三、规范之路:构建多方共治的科普生态

规范化的终极目标,是激发健康科普的正向价值。国家卫健委等十四部门联合发布的《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工作要点》,将互联网诊疗监管与实体医疗机构资质挂钩,为线上科普设定了更清晰的边界。在此基础上,平台需承担起守门人角色,通过AI技术识别带货暗语,建立医疗科普黑名单制度,对违规账号实施一键熔断

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激励机制的创新。将科普纳入职称评审体系,已在20个省市落地。北京首批科学传播正高级职称的评审,打破了唯论文的单一标准;上海设立的健康科普专项基金,培育了一批兼具专业性与传播力的网红医生。这种制度设计,既回应了医生参与科普的内在动力,也推动了科普内容从流量导向质量导向转型。

站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宏观视角,四川省的清单不仅是一份禁止性文件,更是一份行业宣言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健康科普,应当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、专业权威的守护者、公众健康的守门人。当规范的红线划定,当共治的机制成型,我们期待看到的,是一个让伪科普无处遁形、让真科学照亮健康的数字新生态。这需要政府、平台、医生、公众形成合力,共同守护这道守护生命的信息防线

阅读120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