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事件发展脉络(2023.7-2025.7)
1. 冲突爆发:从“抓痒”到“性骚扰”的指控升级(2023年7月)
7月11日:武大经管院研究生杨景媛在图书馆自习时,拍摄对面本科生肖某某5段视频,指控其“隔空性骚扰”,并迫使肖某某写下两封内容矛盾的道歉信。
7月13日:肖某某提交特应性皮炎就诊记录解释抓挠动作,但校方未采纳医学证据,仅以“不雅行为”为由启动调查。
2. 舆论发酵:从社交平台到校方处分(2023年10月)
10月11日:杨景媛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,公开视频、道歉信及辅导员信息,引发全网关注,话题阅读量超6.6亿次。
10月13日:武汉大学在舆情压力下,未核实医学证据即对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,取消其保研资格,通报未明确违规事实。
3. 司法审理:医学鉴定推翻性骚扰指控(2024-2025年)
2024年初:杨景媛起诉肖某某性骚扰,要求登报道歉并赔偿5000元,案件两次开庭。
2025年7月25日:武汉经开区法院一审判决驳回杨景媛全部诉求,认定肖某某动作符合皮肤病特征,无性指向性,且监控显示双方全程无交流。
4. 判决后争议:胜利宣言与学术举报(2025年7月底)
7月27日:杨景媛发布“胜利宣言”,炫耀保研香港浸会大学、通过法考,并扬言向肖某某申请院校投递“举报材料”。
7月28日:网友举报其硕士论文涉嫌虚构《离婚法》、数据造假,香港浸会大学回应将按程序调查。
7月30日:武大仍未撤销肖某某处分,官微发布隐喻性内容引发质疑。
二、关键争议焦点
1. 证据认定:医学鉴定VS主观指控
医学证据:5名三甲医院专家认定肖某某动作符合特应性皮炎抓挠特征,左手抓挠、公共环境等细节排除性行为可能。
视频与道歉信:法院认为视频存在多重解释空间,道歉信系在杨景媛施压下修改,难以体现真实意思表示。
2. 校方责任:向网络暴力妥协
快速处分:校方在舆情压力下两天内作出记过处分,未核实医学证据,仅以“舆情降温”为由。
纠错缺失:司法判决后,武大未及时撤销处分,官微隐喻性内容被批“二次伤害”。
3. 网络暴力:舆论暴力与报复
肖某某遭遇网暴:照片被制成遗像、造谣“官二代保送”,祖父因网暴离世,本人确诊PTSD,自杀倾向达80%。
杨景媛被报复:败诉后遭质疑诬告,但其社交平台炫耀行为加剧舆论报复,目前针对杨的舆论暴力行为持续发酵。
三、社会反思
1. 高校不要被舆论绑架
肖某某遭到网暴后,武汉大学没有经过合规研判,仅靠“谁声音大谁有理”的舆论审判,就草草处罚。
2. 网络暴力需严格治理
肖某某的遭遇,杨景媛是做错了,可造谣的网民更应该被追责。《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》虽已实施,但平台责任落实、匿名性追责仍存障碍。公民需警惕“小作文审判”,推动证据优先的公共讨论,而不是举报与人肉(对杨景媛也是)。
此案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悲剧,更是舆论失序的缩影。肖某某被开除与精神创伤、杨景媛被举报,均指向一个核心问题:网络暴力与再暴力——网民先是网暴肖某某,舆论施压学校。在事件出现反转后,又回头网暴杨景媛,再以舆论施压学校。作为这个事件的幕后黑手,一直加油添醋造谣生事的自媒体账号属于两头吃流量。网络可以还人清白,但对肖某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。如果放任对网络暴力不处罚不制止不整顿,则这类事件不会有真正的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