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无用论 |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论文

何佳
2025-07-02

在实验室的灯火与职称评审的激烈竞争中,论文写作正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。当学术评价过度聚焦于论文数量与期刊级别,我们不得不深思: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,中国科研究竟需要怎样的论文来承载时代使命?

评职称的“八股文”如同精致的盆景,虽格式工整却缺乏生命力。这类论文往往局限于既有理论框架,以严谨学术语言包裹“安全的创新”,虽能通过同行评议,却与国家重大需求渐行渐远。科研工作者将精力投入格式修饰与引用量博弈,原始创新愈发稀缺。这种闭门造车的学术生产,实质是知识创新的自我循环,与时代脉搏脱节。

真正的学术突破诞生于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。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“卡脖子”技术清单,正是科研攻关的“命题作文”。从芯片制造到生物医药,从深空探测到碳中和技术,每个领域都亟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。这类研究或许实验设计不完美、数据存瑕疵,但始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,将论文写在车间厂房、田间地头。当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线上的产品、农田里的良种,论文便超越了学术期刊的局限,获得实践生命力。

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学术评价亟待重构。评价不应是“学术工艺品”的展览,而应成为丈量科研工作者服务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尺。唯有当论文写作回归问题导向,学术评价重视转化效能,中国科研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。

能破解“卡脖子”技术的攻坚论文,如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;可重塑产业格局的转化论文,如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;能引领未来科技的前沿论文,如“九章三号”量子计算原型机推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。

因此,笔者倡议“论文无用论”——此处的“无用”,是破除“数论文”“唯期刊”“重数量”的功利桎梏。让职称评审不再“唯分区论”,让科研资助倾向“非共识项目”,以更大的魄力深化评价改革。让每篇论文都成为解答时代之问的钥匙,让中国科研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学术答卷。

阅读68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