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发生的一起冲突事件,将高校校园开放议题再度推至舆论风口浪尖。当大学生被校外孩童足球击中后遭遇家长肢体冲突,这场本可避免的摩擦,却因双方情绪失控演变为公共事件,更引发了关于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的激烈争论。这起事件犹如多棱镜,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在公共空间治理中面临的深层矛盾。
大学校园的开放之争,本质是公共资源属性与空间管理权限的博弈。作为用公共财政维系的学术机构,高校承载着知识传播、文化辐射的社会职能,其物理空间本就具有天然的公共属性。疫情前,复旦大学等高校全面开放校园,食堂里坐着白发老者与青葱学子共享餐食的场景,曾是城市文化包容性的生动注脚。但当开放遭遇管理困境——试验田被践踏、自习室被挤占、甚至出现类似交大事件中的暴力冲突,封闭管理又成为部分师生保障权益的应激反应。这种"一放就乱,一管就死"的治理困境,暴露出简单化思维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无力。
冲突事件中的情绪失控,恰是现代社会规则意识缺失的缩影。据现场视频显示,家长在争执中对倒地学生持续施暴,这种突破文明底线的行为,与大学精神形成尖锐对立。但将板子全部打在"开放政策"上未免偏颇,正如知友所言,事件核心是具体侵权责任认定与法治意识缺失。当孩童嬉戏演变为肢体暴力,当言语冲突升级为故意伤害,这早已超越校园开放与否的范畴,成为整个社会需要补课的法治课。交大校方在事件中展现的处置逻辑值得称道:既没有因噎废食关闭校门,也未对暴力行为姑息纵容,而是通过法律程序追究责任,这种理性态度为破解困局提供了范本。
破解开放与秩序的二元对立,需要构建精细化治理体系。复旦大学推出的《校园参观文明公约》提供了解题思路:通过核验进校、划分禁入区域、建立黑名单制度等措施,在开放与管控间找到平衡点。这种"有限开放"不是倒退,而是用制度篱笆守护公共空间文明。交大现行预约系统搭配访客须知、行为规范等配套制度,本质上也是将开放置于规则框架之内。当技术手段能够精准控制人流,当法治意识深入人心,大学之门完全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敞开。
回望历史,"各让三尺"的六尺巷佳话启示我们,公共空间治理需要规则与共情的双重支撑。大学作为社会文明的灯塔,既要用制度刚性守护知识殿堂的宁静,也要以文化柔性传递包容开放的价值。当访客学会在图书馆前保持静默,当居民懂得不在运动场边煮火锅,当家长懂得为孩童过错真诚道歉,这些细微的文明进步,终将汇聚成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磅礴力量。交大冲突事件不应成为关闭校门的理由,而应成为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契机,让大学之门在法治与文明的护航下,永远向理性与善意敞开。